校园寒梅惊雪
,毕竟开国之初,总要笼络人心,亲上加亲,到时候谁想闹事,回去翻翻家谱,哎呀,大水冲了龙王庙,一家人啊……明朝的外戚大部分都是低水平,也就是吃喝玩乐,走猫逗狗、自甘堕落的小氓流,像是大奸大恶,影响朝政的外戚实在是没有几个。若是专门弄个外戚展览馆,明代外戚估计都会委屈巴巴,连登堂入室的资格都没有……朱允
寒梅惊雪 著 朱允炆朱棣 14.07 千字发布时间:2024-05-27 22:31:19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##经典小说《我才是大明正统》是寒梅惊雪倾心创作的一本穿越重生类小说,这本小说的主角是朱允炆朱棣,书中主要讲述了:洪武三十一年,大明太祖朱元璋崩。拥有着后世灵魂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成帝!“既然我成了大明天子,那…朱棣,对不起了,你就只能当个治世能臣了!”“搞个内阁,建个军校,开个国有银行,发展下商税,普及一下九年义务教育…”“派郑和去南美挖点土豆……”“再鼓励一下各种小发明…比如…火枪大炮?!”“咦…等等…不知不...
若不是方孝孺被朱棣所杀,恐怕后世历史学家,必然将其归入到李景隆之流。
间谍、无能、**一类的帽子,肯定是少不了。
方孝孺,年幼时便有“神童”之名,后拜在宋濂门下。
宋濂被朱元璋称之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。
按理说,方孝孺被朱元璋重视,两次召见,应该官运亨通。
可朱元璋偏偏不用方孝孺,而是留给了自己的孙子,也就是现在的朱允炆。
朱允炆叹了一口气,若真的按历史发展,朱棣攻入京师,方孝孺将会和八百多人,一起共赴黄泉。
说他是忠臣,没错,绝对没错!
他面对朱棣的屠刀时,浩然正气,宁死不屈,宁死不从二主!
只是,他的能力与他的位置,并不匹配。
他只是一忠心的书生,而非是将才....
朱允炆赐座之后,看着方孝孺,说道:“方先生此来,可是为了裁军之事?”
“裁军有利,臣非为裁军,而是为文治而来。”方孝孺正色道。
“哦?文治吗?还请先生细说。”朱允炆饶有兴趣地看着方孝孺。
方孝孺坦言道:“皇上召燕王入京,可是意在削藩?”
朱允炆看着方孝孺,并没有说什么。
方孝孺作揖,道:“臣恳请皇上,万万不可。
燕王虽是塞王之首,然其并无过失,况太祖离去只是月余,皇上便对塞王动手,恐寒人心。”
朱允炆摆了摆手,笑道:“先生多虑了,朕召燕王入京,实则是弥补先前之过。
我朝尊仁孝之道,帝王之家若无法做到,如何表率万民?”
“当真?”
“自然,为免燕王担忧,朕下令裁京军十万,以告诸王无意削藩,同时,以军充民,开荒南山,岂不更好?”
“吾皇圣明。”
方孝孺惊喜跪拜。
朱允炆打发走了方孝孺,结果齐泰、黄子澄又来了。
看着卧龙凤雏紧张的神态,估计又是听说裁军十万,着急赶过来了。
“皇上,此时万万不可裁军……”
“还请皇上收回成命……”
两人你一句我一句,说得朱允炆都有些发愁了。
到最后,没办法了。
朱允炆夸赞了两人忠心耿耿,表示绝不会影响京军战力,纵有削减,可从边关调虎狼之士,才稳住了两人。
等两人走后,朱允炆拿起一份奏折,这是右副都御史袁泰所写。
其中有一句“诏旨,且母丧未葬,父年九十,不当舍以行。”
这是攻击解缙来京城奔丧的。
也正是拜这位老兄一封奏折,明代三大才子之一、后来修撰《永乐大典》的解缙,被赶到了甘肃吃沙子。
朱允炆嘴角露出了笑意,轻轻说道:“解缙啊,要不要给我修撰一本《建文大典》,呵呵。来人,命解缙入宫。”
解缙之名,万古难灭。
这是大明少有的天才,甚至可以说,大明这艘巨轮前进的方向,他曾经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。
若不是解缙一句“好圣孙”,大明天下谁来做主,恐难预料。
朱允炆想起来解缙的“学霸”之路,不由暗暗摇头。
解缙,五岁背诗文,七岁写文章,十二岁通读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,十八岁中解元。
十九岁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,赐同进士,授庶吉士。
朱元璋欣赏解缙的才华,留御前参赞机要,升翰林学士。
十九岁,便站在了无数人仰望的高度。
不过少居高位也不是一件好事,缺乏社会磨练,没混两年,得罪了不少人。
今天指责这个御史不干事,明天说说兵部玩忽职守,后天再写个奏疏,和大老板朱元璋较较劲。
一来二去,解缙成了独夫。
在兵部尚书沈倩弹劾解缙的时候,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,朱元璋也只好将解缙赶了出去,让其去江西考察。
跑出京城还蹦跶的解缙,被朱元璋勒令“闭门读书”。
朱元璋还对解缙的父亲留下了一句“后十年来,大用未晚也”的话,就是让解缙十年之后再来上班。
结果朱元璋七年之后就走了,解缙明显不愿意来一场“十年之期”。
听到消息之后,马上以奔丧为由,跑到了京师,准备东山再起。
于是,有了现在的见面。
朱允炆仔细打量着解缙,又矮又瘦,其貌不扬。
“草民解缙,叩见皇上。”
解缙跪拜高呼。
朱允炆淡然一笑,拿出袁泰的弹劾奏折,让双喜递给解缙,道:“你看过之后,再回话。”
解缙连忙接过奏折,打开一看,面色惊惧,连忙跪了下来,喊道:“臣有罪。”
朱允炆问道:“有何罪?”
解缙冷汗直冒,连忙说道:“草民不该在家母未葬之时远离,是为不孝。”
“明知不孝,为何来京师?”
朱允炆严肃地问道。
古代以孝为尊,若是你在朝为官,家中父母去世,都需要从得知丧事的第一天开始,马上辞官回家,守制二十七个月。
有一个专用名词:丁忧。
一般情况下,朝廷不允许强召丁忧中的人为官。
若实在是特殊,强行招用丁忧之人为官,则是“夺情”。
“夺情”很少被使用,一旦使用,必然会遭受文官集团的猛烈抨击。
比如大明朝最厉害的首辅张居正,便因为“夺情”被冠以“不孝”之名。
解缙连忙磕头,喊道:“回皇上,草民前来京师奔丧,同样是出于孝心啊。”
“哦?”
朱允炆盯着解缙。
解缙再次喊道:“太祖于草民,名为君臣,但恩如父子。草民为父奔丧,也是孝心昭昭。”
朱允炆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。
确实,朱元璋曾经在大庖西室进膳时,曾和解缙以“父子”论,鼓励解缙“知无不言、直述以闻”。
于此,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万言书《大庖西封事》。
朱允炆欣赏地看了一眼解缙,微微点头,道:“太祖器重于你,如今朕初掌大权,确实需要一些有才干的人。
解缙,你入翰林院吧,做翰林侍讲吧。”
解缙惊喜,连忙拜谢:“谢皇上天恩。”
朱允炆点了点头,说道:“起来吧。”
翰林院,可谓是皇帝身边的人,而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便是翰林学士,翰林学士的实权,几乎便等同于丞相。
进入翰林院,便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。
“你认为,当下朝局,如何施策方为上策?”
朱允炆问道。
解缙思索一二,垂手说道:“皇上,依臣之见,应内稳朝堂,收拢百官,外行削藩,收拢兵权。”
朱允炆看了解缙一眼,道:“具体点。”
解缙肃然道:“太祖严苛,百官惊悚,纵部院大臣亦然惶惶不安。
皇上仁慈,百官伏望久矣,若皇上实行宽仁之道,整肃弊政,必得人心。人心归顺,朝堂可安如泰山。”
“至于对外,太祖钦定九大塞王,虽手握重兵,然则并非拥兵自重,只赖封国之制。若想破局,并非难事。”
朱允炆看了看自信的解缙,问道:“如何破局?”
宁妃是杭州人,没什么值得一提的背景。
事实上,不止是宁妃,还有贤妃,马皇后,其背后都是声名不显,非是富贵与权势之家。
这与朱元璋压制外戚有关。
仔细说起来,整个明代数下来两百多年,外戚不少,但外戚能混到干政地步的,却少之又少,相对于汉代的霍光、王莽,北周的杨坚,唐代的武氏家族等大腕级存在,终明一朝都找不到一个能比的人。
朱元璋虽然没多少文化,但自学能力很强,知道的历史也多,深知外戚之患是王朝弊病,所以早就定下了规矩:
迎立后宫,以百姓清白之家为主。
当然,朱标与一干藩王是个例外,毕竟开国之初,总要笼络人心,亲上加亲,到时候谁想闹事,回去翻翻家谱,哎呀,大水冲了龙王庙,一家人啊……
明朝的外戚大部分都是低水平,也就是吃喝玩乐,走猫逗狗、自甘堕落的小氓流,像是大奸大恶,影响朝政的外戚实在是没有几个。若是专门弄个外戚展览馆,明代外戚估计都会委屈巴巴,连登堂入室的资格都没有……
朱允炆很认可朱元璋的做法,外戚嘛,就待在外面好好砌墙就是了,没事还天天露脸、吆喝的,那纯碎是欠抽的节奏。
还没走到宁妃所在的钟粹宫,就有慈宁宫的侍女来请朱允炆。
这个没办法拒绝,慈宁宫里住着的是吕太后:
亲娘。
吕太后信佛,一脸慈静平和,见朱允炆想要行礼,便起身拦住:“省了这些虚礼吧,身体刚刚好,不需要忙着处理政务,将养好身体才是,要知道你父亲就是不注意身体,得了风寒……”
朱允炆见吕太后伤心,便劝道:“母后,儿臣这不是好好的?放心吧。倒是母后,可不敢追思过甚。对了,儿臣知晓在北平有一高僧,改日将他召至京师,给母后说说佛法可好?”
吕太后这才转悲为喜,连连点头:“好,你一份孝心,我就收下了。”
朱允炆笑了。
既然太后喜欢佛法,那就让那个人来京师吧。燕王叔,没了他,你就算是闹腾,又能闹腾到哪里呢……
德胜门旁,浣衣局。
宫女骆颜儿疲倦地靠在柱子上,仰望着夜空,哀叹了一口气,肚子咕噜噜乱叫了起来。
这么晚了,也不准人吃饭,听说管事的女官是召入了宫,也不知道是不是上次浣洗的衣服出了问题,还是宫里有了恩赐。
不过,怎么样都与自己无关。
卑微的宫女,只能卑微的活着。
骆颜儿想起了因牵蓝玉案而被杀的父亲,还有不堪痛苦自杀的母亲,原本温暖的家,一瞬间便支离破碎。
二叔将自己卖到了宫里,可惜自己没什么钱财去打点,得罪了宫里管事宦官,最后被分到了浣衣局,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,只为了一口饱饭。
仅此而已。
可是,现在饭都不准点了。
咕噜。
不争气的肚子又一次响了起来,远处传来了脚步声,乔慧走了过来,左右看了看,从袖子里拿出一个窝窝头,塞给了骆颜儿,道:“管事的入了宫,大灶也没开,今晚上怕是要饿肚子了,来,姐姐,先垫一垫。”
骆颜儿伸手接过,感激地看了一眼乔慧:“若没有妹妹,姐姐怕是熬不过今年了。”
“姐姐可别这么说,新皇登基,早晚会有恩典呢。”
乔慧期待着。
“恩典?”
骆颜儿笑得有些苦涩,什么时候恩典会进入到暗无天日的浣衣局?
……
就在骆颜儿对未来感到无望的时候。
朱允炆正跟自己的皇后走在湖边,讨论着刚刚发生的事情。
马恩慧问道:“皇上怎么突然要行如此收心之举?”
朱允炆看着湖水中的倒影,总不能说是因为自己不将太监当人看,结果太监被朱棣收买,成了朱棣的人吧。
“施恩广博,才能成为仁君吧?”
朱允炆平静地说道。
马恩慧重重点了点头,附和道:“皇上定会成为万世明主。”
朱允炆摆了摆手,说道:“明主什么的,暂且不说。朕只是觉得,来一趟,若不做点事出来,对不起心中抱负。”
“来一趟?”
马恩慧疑惑地看着朱允炆。
朱允炆并没有解释什么,伸手抓着马恩慧的手,说道:“内宫这边,就交给皇后了。从今日起,朕要专心经营朝堂。”
马恩慧脸有些微红,朱允炆竟然当着那么多宫女太监,拉着自己的手。
“皇上请放心。”
……
洪武三十一年,六月十五日。
大明朝堂改革尚未开始,后宫改革却悄然开始。
马恩慧召集后宫女官,宣布了全新的內宫制度,自伙食问题,到作息时间问题都作了安排,并创造性地加入了休假制度。
宫女与宦官是没有假期的,一年四季天天都是劳累命,马恩慧宣布,每个月可休两日,以养身心。
为了确保后宫新制可以顺利施行,马恩慧下令任何内官不得故意设置障碍,阻碍宫女与宦官休假。
后宫新制,让沉闷已久的皇宫陷入欢腾,每个宫女与宦官都奔走相告,一些人更是自发聚集到长安宫外,哭喊着跪谢。
因为后宫新制,看着是小事。但其实并不是!
因为这表明了当今圣上对他们的态度,代表着,他们这个特殊群体,在洪武年间的“悲惨生活”彻底过去了,迎来了新时代!
于是,整个皇宫,无论是机灵的还是笨的,都纷纷叩拜皇上,甚至还有年纪大的太监,宫女对自己的干儿子干女儿嘱咐着:“万万给祖宗我记着,千万要伺候好我们这位万岁爷!”
一时之间,“圣主”与“圣后”之名传遍整个后宫。
人心顺服。
双喜站在长安宫门口,看着外面跪拜不起的宫女、太监,眼睛都湿润了,这些人见朱允炆与马恩慧走出来,高声喊道:“皇上天恩,皇妃天恩。”
肺腑感激,雷动之声传荡。
朱允炆看着跪拜不起的众人,板着脸喊道:“若有人懈怠,办事不利,朕可是要发怒的,各自回去办差吧,莫要待在这里。”
众人再次跪拜天恩,在其他太监的引导之下,才纷纷散去。
“你哭什么?”
朱允炆见双喜哽咽,不由问道。
双喜连忙回道:“皇上,咱家这是感动的,现在咱家感觉活着,有点盼头了。”
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,说道:“你应该说,活得像个人了。”
双喜呜呜点头。
章节在线阅读
相关小说
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
为您推荐
言情小说排行
人气榜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