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飞鸟阅读网!手机版

飞鸟阅读网 > 首页 > 古代言情 > 古典

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全文版>

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全文版

主角 徐闻岳冲

古典东方笑笑生

不敢打你逼逼叨叨的跟我在这耍什么横?”呵了一声,徐闻抓住赵三秀的后颈,晃着他的脑袋道:“秀儿,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!”脑袋当众被晃,赵三秀何时受过如此屈辱,不由勃然大怒:“徐闻你猖狂!敢如此对我!”徐闻冷笑道:“小三子,你要搞清楚,你爹是举人

东方笑笑生 著  徐闻岳冲  17.27 千字发布时间:2025-01-11 10:51:14

在线阅读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##
不敢打你逼逼叨叨的跟我在这耍什么横?”呵了一声,徐闻抓住赵三秀的后颈,晃着他的脑袋道:“秀儿,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!”脑袋当众被晃,赵三秀何时受过如此屈辱,不由勃然大怒:“徐闻你猖狂!敢如此对我!”徐闻冷笑道:“小三子,你要搞清楚,你爹是举人

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全文版节选在线试读

《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》是最近非常火的一本历史军事小说,作者是东方笑笑生,小说主人公是徐闻岳冲,小说主要讲述的是:徐闻穿越到大明,时逢家道中落,双亲去世,被人上门退婚,双层buff叠满。参加科举,少年成名,入朝为官,历经洪武、建文、永乐、洪熙、宣德、正统、景泰、天顺、成化九朝。洪武朝,他是朱元璋斩贪的一把利刃;建文朝,他当众大骂新皇朱允炆;永乐朝,他奉天靖难,开疆拓土,封侯拜相;洪熙朝,他监国理政,被奉为帝师。...

成为御史后,我怒喷建文帝全文版

精彩章节试读 1

不多时,他们来到里长魏逻家。

徐闻直言买些官田,位置最好靠近溪水,方便灌溉。

里长笑呵呵地道:“徐相公是秀才,可以免除部分赋税,早该置下田产了。”

“眼下永宁乡有一千亩的官田,徐相公是否全部买下?”

不用问,退婚的事情已经传开了。

否则里长就会询问徐闻哪来的银子?更不会推荐一千亩的官田。

所谓官田,包括荒地、前朝遗留的土地,以及籍没的土地等。

官田由官府直接经营,部分官田也可以租给农民耕种,但农民只拥有使用权,而不拥有所有权。

“我准备先买五百亩,还请世叔挑个好点的地。”

说着,徐闻将一两银子塞了过去。

里长魏逻家眼睛一亮,不动声色收下银子,拍着胸脯保证:“徐相公放心,五百亩包的都是良田!”

东昌府的土地不贵,五百亩良田才花了六百两银子。

主要是元末战乱历经二十余年,江山已是遍地疮痍,山东、河南、河北一带成了无人之地,大量土地荒废。

洪武皇帝朱元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、发展经济,平衡人口,巩固统治,采取了大移民政策。

这些年,朝廷频繁将山西贫民往山东徙居。

光是洪武二十二年,山西贫民徙居大名、广平、东昌三府,朝廷就拨了二百六十万亩官田,让他们开垦耕种。

朝廷鼓励购买未开荒的官田,故而价格便宜,官府也乐意操持土地买卖。

购买官田,徐闻不需要往县衙跑,一切由里长操持。

里长魏逻为人不错,是个拿钱办事的主。

仅仅过了一天,他便往来县衙一趟,领来了契纸。

县衙派了一个小吏来操办此事,带着徐闻、里长几人前去验地。

这五百亩荒地靠近一条小溪,属于中等田。

经过一番折腾,最终徐闻买下五百亩土地,得到一张买地赤契以及一张推税票。

推税票上规定每亩征银数量,由司吏记录在黄册,带回县衙。

他虽然是秀才,但只免除部分赋税。

多余的田地,仍要交税。

好在朝廷鼓励百姓垦荒,并免除一年的赋税。

买地只是开始,后面的一系列事情才是重点。

五百亩荒地,需要人手开垦。

还需购买种子农具,雇佣佃户。

饶是岳冲能吃苦耐劳,觉得种地是福报,一个人也种不了数百亩的地。

拿到买地赤契后,徐闻带着盈盈和冲哥在集市上购买农耕所需,以及去“人才市场”挑选佃户。

佃户,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,称为某地主的佃户。

大明的“人才市场”十分火爆,到处都是席地而坐的农民,等待被地主招聘。

“朝廷不是鼓励垦荒吗?为何还有这么多人想当佃户?”

徐闻的印象中,朱元璋为了鼓励垦荒和恢复农业生产,下达一条政令:

贫苦农民开垦的荒地,归农民所有,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,即民田。

自己一家几口种地不香吗?为何还有这么多农民想当佃户,受地主剥削?

在人才市场逛了一圈后,徐闻终于明白了。

大明的佃户站起来了!

在唐宋元时期,佃户贱如狗,如同地主的奴仆。

地主打死佃户,也只是被判处杖刑,赔点银子即可。

由于朱元璋赤贫出身,祖上、父辈都是农民、佃户,对于地主和佃户的这种奴役制度,深恶痛绝。

因此在建立大明后,他制定了一系列律法,提高佃户的地位。

大明的佃户,不再是地位卑贱的奴仆,而是与地主平辈少长的关系。

他们就如同怀揣《劳动法》的打工人,面对老板的压榨,不用低三下气的忍受剥削。

有现成的土地耕种,不必自己攒钱买地,零风险投入,故而许多农民选择当佃户。

很快,徐闻招募了一百个看着还算老实的佃户。

商量好了每年每亩地交八斗粮食。

一亩中等地的收成大约两石,徐闻让他们交四成收入,已经很良心了。

别的地主收的更多,比如吴家的佃户,每亩至少要交一石二斗粮食。

买好了农具种子后,便带着他们去分配土地,一群人浩浩荡荡前去溪口。

路上,徐闻问一个老农:“朝廷不是有政策吗?为什么不自己去垦荒呢?”

那老农咧嘴一笑:“徐相公,大明都立国三十年了,上等地早被人垦过占为私有,中等地在官府手中,只有下等地开放垦荒。”

“既是下等地,自是开垦高难度不小,而且产粮不多,咱们何必去累死累活的种那些劣地?”

地主买的地,起码都是中等地,只要不是太懒,租个几亩地,一年到头收成不是问题。

刨去租子,足够一家老小吃喝,甚至还会有些存粮。

若是去官府那租官田来种,租子更重。

所以很多想当佃户的农民,选择给地主家种地。

“这位徐老爷如此年轻,可是那位徐相公么?”

“不错,正是这位,咱们清平县最年轻的秀才!”

佃户中有几人认识徐闻,在后面指指点点,一些不好听的话若有若无的传来。

“听说吴家与徐家的婚约取消了.......”

“真没想到,堂堂秀才竟为了千两银子而甘愿被退婚,如此奇耻大辱......”

“说什么呢?千两白银那是何等巨款?你们见过吗?”

“这倒没有,我最大只见过十两银子.......”

“莫说是千两白银,就是十两银子,我也愿意退婚,脸面能值千金?”

“你这么一说,也是啊......”

“毕竟是读书人,眼界岂是你我能理解的?”

“你看,人家转头就拿着银子买地,然后自己当地主,雇咱们种地......”

“......”

“说什么呢?”岳冲回头呵斥:“再废话收你们一石租子!”

佃户们个个噤若寒蝉。

有人讨好道:“岳爷息怒,他们早上吃了屎,嘴臭而已,两位老爷莫要动怒,气坏了身子不划算。”

“对对对,咱们早上吃了屎,说话不中听.......”

佃户们忙赔笑道歉。

一亩八斗的租子上哪找?

惹恼了财神爷,全都得回人才市场蹲着。

利益面前,他们变得很乖巧。

对于这些背后议论,徐闻根本不在乎。

认知决定格局,格局决定人生。

自己的操作,这帮佃户如何能看明白?

拿钱退婚,好过被强行退婚一分没有的强。

这不过是场交易而已。

以名声换千金,徐闻觉得自己赚了。

至于名声,一时得失罢了。

若将来自己在乡试中举,打脸吴家,舆论将又是一番局面。

且看永宁乡,谁敢造次!

“呦,这不是徐秀才吗?”

这时,一个公子哥模样的青年骑马路过。

身边跟着一群仆人,有的手捧食盒,有的手捧点心。

青年身着一件上好的丝绸长衫,那丝绸质地细腻,光泽柔和,一看就是价值不菲。

正是赵举人的儿子,赵三秀!

“宁可要钱,也不要脸,徐秀才当真令人刮目相看。”

赵三秀缓缓驱马,打量着徐闻,一副玩味模样。

出门遇到未婚妻的“前男友”,自然要羞辱一番。

“好狗不挡道。”徐闻翻了翻眼皮。

“你敢骂我?”

一激之下,赵三秀翻身下马,快步来到徐闻面前,趾高气昂,出言威胁:“你找死不成?”

亲爹是举人,赵三秀在清平县嚣张跋扈,几乎是横着走,便是吴典史也得舔他,主动当他大舅哥。

佃户们大气不敢喘,个个缩在后面。

这种级别的人物,不是他们普通老百姓能得罪的。

“来,打死我!”徐闻淡淡道。

赵三秀眉头一皱:“什么?”

“来打死我!”徐闻上前,将头伸了过去。

“什么意思?”

赵三秀一头雾水,仗势欺人多年,他还是第一次遇到主动要求打死的家伙。

佃户们也是一头雾水,愣愣在那看着。

“不是说要弄死我吗?直接来打死我!快点!”

“你疯了?”赵三秀瞪大眼睛,一度怀疑徐闻因退婚屈辱得了失心疯。

不敢打你逼逼叨叨的跟我在这耍什么横?”

呵了一声,徐闻抓住赵三秀的后颈,晃着他的脑袋道:“秀儿,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!”

脑袋当众被晃,赵三秀何时受过如此屈辱,不由勃然大怒:“徐闻你猖狂!敢如此对我!”

徐闻冷笑道:“小三子,你要搞清楚,你爹是举人,你可什么都不是!”

他忽地喝道:“连个秀才都没考上,也敢在我面前吆五喝六的?狗胆包天的东西,滚一边去!”

赵三秀只觉脑瓜子嗡嗡的,下意识退后两步。

须臾反应过来,脸色青红道:“我已通过府试,明年院试就能考上了,你别太得意!”

“那你慢慢考,等考上了再与我说道,懂?”

徐闻冷哼一声,拂袖而去。

身后的佃户们立马跟上。

望着灰白长衫的背影,赵三秀脸色铁青。

他很想当街殴打徐闻,恨不能踩着他的小白脸狠狠羞辱一顿。

但他不敢。

徐闻身为秀才,代表的是读书人,一个高高在上的阶层。

他若打了徐闻,便是打了读书人的脸。

阶级的力量,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他摧毁!

刚才的闹剧,他就如同一个纸老虎,在人前张牙舞爪,却不敢下手。

被徐闻看穿,反遭羞辱。

“明年一定要考上秀才!”赵三秀暗暗发狠,倍感屈辱。

与此同时,徐闻同样在思考这样的问题。

若非自己是秀才身份,享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特权,早就被唐员外、吴老爷、赵举人这样的地主豪绅收拾得死去活来。

普通人,如何能是他们的对手?

想要在这吃人的社会活出个人样,必须去参加科举考试!

中举人!成为人上人,跻身封建上流社会!

精彩章节试读 2

徐相公退婚的消息很快传遍永宁乡,引起热议。

不过这条日搜只霸榜了三日,很快被另一条热搜覆盖,当事人仍是徐相公。

徐相公要参加乡试了!

乡试,三年一次,在八月举行,故称“秋闱”。

大明的科举考试制度共有六级: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

一个读书人,想要考取功名,首先要通过当地知县主持的县试,随后还得通过当地知府主持的府试。

两次考试合格后,成为“童生”,才有资格参加院试。

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,三年考两次,通过院试者,方能成为“生员”,也就是秀才。

秀才可以称为“士”,脱离平民阶层,享受一定特权。

秀才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,中了就是举人,可为官步入仕途,地位将更上数层楼。

得知徐闻即将赴省城济南参加乡试,吴老爷听闻后,只是笑笑。

秀才的功名已然来之不易,更何况举人?

整个永宁乡才两个秀才。

徐闻是其中一个。

另一个是个年过七旬的老头,名为范举。

这老头自元朝开始便参加科举,直到大明立国方中秀才,又考了三十年,始终没有中举。

今年又去赴考,听说已经让家人准备好了后事,扬言死也要死在考场上!

昨日与徐闻为伴,一老一少两位秀才,共赴济南!

由于举人地位崇高,拥有做官资格,故而朝廷对各省乡试举人的名额有限制。

每届乡试,大明全国有两万多名秀才参加,录取举人总数约为一千人。

山东省的名额,只有八十个,直隶省的名额则高达一百四十个。

并非地域歧视,而是根据各省人口决定的,陕西、云南等地,名额更少。

山东全省一千八百多个秀才,去竞争八十个举人名额。

相当于一百个同水平玩家,得杀进前四名,难度可想而知。

因此吴老爷对徐闻不抱希望,不如去攀附一个现成的赵举人。

毕竟徐闻仅仅十七岁,十七岁的举人,纵观科举一千年来,唯有寥寥数人。

大明开国三十载,唯有状元公张信最年轻,二十岁中举,二十一岁高中状元,如今在翰林院为官。

张信被誉为文曲星下凡,二十岁中举已然逆天,徐闻纵然是神童,如何能与状元公相比?

或许徐闻将来有可能中举,那也是十余年之后的事情了,吴家等不了!

徐家庄。

听说徐闻前去参加乡试,徐二叔喝了口茶,淡然道:“等三年后,他有机会中举,再将田产还他不迟。”

和吴老爷一样,二叔徐贺也是读书人,深知读书难,科举更难!

整个永宁乡,唯有财主唐达亲自相送,并赠送驴车一辆,以资徐相公赴考。

唐达没读过书,压根不知中举的概率。

他只知道有厉害的爹,儿子肯定也厉害,徐相公中举不难,定要好生结交。

而且,唐达为商多年,眼光毒辣,坚信自己不会看错人。

通往济南的官道上,驴车悠悠晃动。

“子曰: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:知者过之,愚者不及也......”

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摇头晃脑,靠在驴车上念诵之乎者也。

“范老,您歇会儿吧?”

路途颠簸,徐闻生怕这位老秀才一口气上不来。

“哈哈!小友勿怕,老朽身体硬朗的很!”

每次参加乡试,老范就跟打了**似的,心情格外激动。

范举,一个范进式的儒生,喜爱读书,在家赋闲半生。

乡邻们表面尊重他,实则在背后常常奚落嘲笑。

言说范老头除了会写几篇文章,一无是处,饿死老妻后,连儿女都远离他。

老范也清楚自己的处境,常常自怨自叹:“乡试不举,无可安生,怎生是好?”

参加科举成了他唯一的出路。

赴考之路,是他最开心的时刻。

路途老秀才轻车熟路,一路充当导航,岳冲在前赶车,岳盈盈负责做饭,不消几日,四人很快抵达济南城。

巍峨高大的城墙,由巨大的青石砌成,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坚不可摧。

它们环抱着这座古城,仿佛是守护济南的古老卫士。

城门有四,东曰齐川,西名泺源,南为舜田,北称历山,徐闻四人自南门而入。

守城卫兵检查了路引,得知一行人是赴考的生员,并未多做检查,很快客气放行。

城内街道纵横交错,石板路光滑平整,两旁店铺林立,商贾云集,交易繁忙。

市井之中,人声鼎沸,各种叫卖声、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曲生动的市井交响乐。

远处千佛山巍峨耸立,山上古木参天,寺庙错落,香火鼎盛,善男信女们便络绎不绝地登山朝拜,祈求平安与幸福。

太热闹了!

徐闻还是第一次见识古代大城市的繁华。

四人寻了一处包子铺,简单吃了一顿。

“冲哥,你和盈盈去附近寻三间客房,我与范老赶去贡院提交赴考手续。”

四人分工,各忙各的,约定在贡院前**。

济南为县、府、省三级衙署聚集地,拥有大型的文庙、贡院及各色书院、私塾、义学和学堂。

这些文教场所,皆集中在大明湖南岸。

大明湖畔,垂柳依依,波光粼粼,亭台楼阁,错落有致,美不胜收。

正值乡试期间,清幽宁静的大明湖畔,难得热闹起来,到处都是身着襕衫的士子。

他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,吟诗作画,品茗论道。

穿过贡院正门,但见门内两座牌坊,上书“明经取士”、“为国求贤”。

老范年老体衰走的太慢,徐闻搀着他,如同祖孙二人,引得士子们纷纷围观。

有人赞道:“祖孙二人同科而考,不失为一段佳话!”

“祝他们祖孙高中!”

什么眼神......徐闻翻了个白眼,不理会众人,径直前往贡院大门外的高墙。

墙上贴着一排醒目的告示,上面居中之处写着“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乡试告示”几个大字。

下面则是科考注意项目,以及一列列名字,是此次拥有参加乡试资格的生员名单。

不是所有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的。

需要有应考资格。

大明的科举实行了保结制度,考生需要提交籍贯、年龄、三代及所习本经等信息,由乡里举保至州、县,再申送行省印卷。

目的是防范冒籍,匿丧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应试。

徐闻十一岁丧父丧母,三年内无法参加县试和府试,直到十五岁才参加院试,否则他可能十二岁便中秀才了。

保结制度如同政审,必须真实,保结不实将受到相应处罚。

而且,在参加乡试前,考生还需要先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,称为岁考。

科考成绩优良的考生才能被选送参加乡试,不合格则来年再考,等三年后下一届乡试。

“怎么没有我的名字?”

徐闻找了半天,也没有自己的名字。

他又重新一个名字一个名字的找。

章节在线阅读

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验证码: 匿名发表

为您推荐

言情小说排行

人气榜